本站资料文章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,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地方,请尽快与本站联系!
巴金与桂丹华(中)、詹剑峰(右)合影于巴黎,时巴金正创作《灭亡》
巴金的第一部小说《灭亡》发表在1929年《小说月报》第20卷第1至4号上。小说以北洋军阀统治下,沾满了“猩红的血”的上海为背景,描写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,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。响彻全书的是这样的呼声:“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。”这也是小说的主题。主人公杜大心怀有“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,我甘愿灭亡”的决心,最后,他为“信仰”而英勇献身。
一、被写成“袁润身”的桂丹华
《灭亡》的第8章是“一个爱情的故事”。故事来自巴金在法国的朋友桂丹华。桂丹华是1926年初,进入法国国立都鲁斯大学法学院的。在法期间,他与旅法安徽同乡詹剑峰相识。通过詹剑峰,结识了李尧棠(巴金本名)。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。李尧棠到拉封丹中学时,桂丹华虽然离开了拉封丹中学,但他们书信往来不断。尧棠就是根据桂丹华给他们信中诉说的与一个法国少女恋爱的故事,写出这一章的。小说中把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运用到“袁润身”这个人物身上。小说中的袁润身是个“穿漂亮西装口衔香烟”的大学教授,长着一副细小的近视眼,戴着一副镶黑边的圆眼镜,“向右分开的、梳得极其光滑的头发,盖着那涂满雪花膏的、白中透黄的圆圆脸。微厚的嘴唇上有一撮日本式的胡子。”袁润身在小说中是个令人讨厌的、丑恶的人物,而桂丹华却是个善良的人。小说完成后,尧棠总感到有些过意不去。希望今后能纠正这个美丽的错误,为桂丹华那个美丽的爱情故事,重新写一篇作品。后来他实现了自己愿望。1928年12月,尧棠回国后不久,就根据桂丹华的爱情故事创作了一篇名为《初恋》的短篇小说。
桂丹华1901年出生于安徽桐城。12岁时,毕业于桐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。1921年7月在安庆六邑中学毕业后,考入北京私立平民大学预科,两年后进入该校经济系读书。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,他像大多数梦想留洋的青年一样,怀着求知、求学、求新的赶海弄潮心理,1924年10月去苏联留学,先在莫斯科马列学院学习俄文,辗转到1925年底,从莫斯科坐火车经柏林到达法国。在法国与巴金相识。
桂丹华是1931年5月回国的。回国后,他定居在安徽的安庆,任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,讲授国际法、比较宪法等课程。后应邀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安徽省督学。在此期间,他出版了《怎样推进各种社会运动》一书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桂丹华临危受命,担任安徽省立第四临时中学校长。1940年10月,因病辞职赴重庆就医。1942年进入国立政治大学任教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桂丹华又兼任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,1948年任该校的训导处长。
解放后,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桂丹华的命运多舛,人生之路是坎坷艰辛的。1951年,他到安庆师范任教,教授国文,并给教师们讲授俄语。这一年的5月份,他因历史问题被捕,羁押在安庆地区公安处、市公安局,交代所谓的“历史问题”。羁押长达一年零两个月,讲清“问题”后,未做任何处分,由安徽省公安厅释放,并发给《无罪释放证书》。从此,桂丹华成为一位无党派人士,后来还担任了安庆市的政协委员。1958年10月4日病逝于南京。